2018年重点新材料示范目录公布 15种动力电池及新能源汽车新材料上榜-独家观察-电池中国网
日前,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在其官网公示了《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示范指导目录(2018年版)》(以下简称“《目录》”)。据电池中国网统计,今年动力电池及新能源汽车领域共有高纯晶体六氟磷酸锂材料、硅碳负极材料、高电压钴酸锂、镍钴铝酸锂三元材料等15种新材料入围,较2017年的7种增长明显。为满足新能源汽车对于续航里程、充电速率、使用寿命和安全性的诉求,近年来,动力电池企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不断开发新型材料,为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提供支撑。
通过上表可以看出,今年进入《目录》的正极材料有高电压钴酸锂(≥4.45V)、镍钴铝酸锂三元材料、氟磷酸钒锂电池正极材料等4种;负极材料有高纯石墨、极薄铜箔、硅碳负极材料、锂电池超薄型高性电解铜箔等4种;隔膜材料有锂离子电池无纺布陶瓷隔膜和锂电池隔膜涂布超细氧化铝粉体材料;电解液材料有锂离子电池电解液、双氟磺酰亚胺锂盐和高纯晶体六氟磷酸锂材料等3种。此外,燃料电池有一种叫稀土化合物的新材料也入围。
新材料对推动产业技术升级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往往在首次推广应用时也面临诸多困难。如新材料投入市场之初,需要经过长期的测试评价与应用考核,耗费较高的资金、时间成本,下游用户使用新材料也存在较大风险。很多企业宁愿选择高价进口,或者牺牲一定的材料性能,也不愿意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另一方面,材料性能如果不能在应用中不断完善,工艺技术无法迭代优化,那么一些关键的应用数据也就无法积累。这种现象客观上导致了“有材不好用,好材不敢用”、生产与应用脱节、创新产品推广应用困难等问题出现。
为破解上述难题,2017年以来,工信部联合财政部和银保监会开展了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保险补偿机制(以下简称“新材料首批次保险机制”)试点工作。建立新材料首批次保险机制,旨在运用市场化手段,对新材料应用示范的风险控制和分担作出制度性安排,突破新材料应用的初期市场瓶颈,激活和释放下游产业对新材料产品的有效需求,加快新材料创新成果转化和应用。
随着2020年新能源补贴政策全面退坡,在后补贴时代,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企业将面临更为残酷的市场环境和生存压力。新材料首批次保险机制的推出将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企业研发创新的负担和风险,鼓励企业通过加大在新材料、新产品上的创新力度,在竞争中保有优势。
据电池中国网统计,2017年示范的7种新材料已被宁德时代、比亚迪、亿纬锂能、国轩高科、LG化学、杉杉电池等36家动力电池及相关企业应用到生产中,对改进电池材料结构、提升电池性能效果明显。相信随着2018年公布的更多动力电池新材料的使用,将为动力电池及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