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改性塑料行业规模巨大,但整体较为分散,产业集中度不高,一方面系改性塑料市场容量巨大,应用领域十分广泛,近年来新能源、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的发展也进一步拓展了改性塑料的应用,导致下游客户数量众多;另一方面,下游应用领域及不同终端产品对于改性塑料的性能要求各有不同,改性塑料在具体应用上具有非标准、定制化的特点,导致改性塑料品种繁多;每个厂商都有自己相对专注的产品领域和客户领域,单个厂商很难同时满足整个市场所有客户的需求。受下游领域规模大、用户群体数量多、需求多样、市场分散等因素的影响,加之我国的改性塑料产业起步较晚,伴随着国内改性塑料需求的不断上涨,市场参与者不断增多,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统计资料显示,就国内市场而言,国内企业产能占比约为 73%,国外或合资企业占比约为 27%,国内的改性塑料企业超过 3,000 家,但规模普遍偏小,年产能超过 3,000 吨的企业仅有 70 余家,行业集中度较低,具有自主创新能力、能够为客户提供改性材料整体解决方案的企业较少。产品的市场状况也呈现出初级产品多,中级产品质量不稳定,高级产品缺乏的特点,导致行业在低端领域存在一定的过剩,而高端领域则需要从国外进口,出现结构性过剩局面。
相关报告:北京普华有策信息咨询有限公司《中国改性塑料行业市场调研及“十四五”发展趋势研究报告》
国外或合资企业大多是集上游原料、改性加工、产品销售一体化的大型化工企业,其中在国内建有改性塑料生产基地的有沙特基础工业公司、杜邦、巴斯夫、普利万等。
从市场占有率情况来看,国外或合资企业市场占有率较高,尤其是那些规模较大、拥有上游资源的一体化企业,技术实力较强,在高性能专用改性塑料的配方研发、生产工艺以及品牌影响力上处于领先地位。国内大部分的改性塑料企业尚处于模仿阶段,独立创新能力较弱,同质化竞争比较激烈,缺乏技术配方的研发能力,多处于中低端市场,造成低端产品竞争惨烈。
近年来,部分国内企业通过坚持自主研发、独立创新,研发出的产品在性能和稳定性等方面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且凭借在产品定制、供应速度及技术服务上的本地化优势,逐渐形成进口替代的市场竞争格局。同时,近年来的中美贸易战的时代背景下,自主可控已成为我国核心制造产业对供应链建设的迫切需求,并进一步推动了中高端改性塑料产品的进口替代进程,这为国内的改性塑料企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市场空间。
近年来,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蓄势待发,世界主要国家争相寻找创新的突破口,而工业创新,材料先行,材料科学的发展具有极强的外溢性,其创新和发展往往能带动其他产业实现革命性的创新和突破,是技术革命的重要基础和催化剂,一直受到我国各级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中,将新材料产业被定性为―国民经济先导产业,通过大力推动新材料产业发展,弥补基础工业短板,增强发展底气,更可通过基础创新找寻新的产业发展动力,对做强―中国制造‖具有重要意义。改性塑料作为有机高分子新材料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产业政策重点支持发展的高技术、新材料行业,国家产业政策的支持和导向,为改性塑料行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国际市场上,高端改性材料市场呈现寡头化、巨头化的格局,陶氏、巴斯夫等公司历史悠久,在化工材料领域已经形成了完善的产业链,在配方研发、原料供应、加工制造、专利保护、品牌质量等方面优势明显,因此,长期以来,高端改性材料领域主要被该等巨头所垄断。而国内的改性塑料产业起步较晚,基础薄弱,虽然依托于中国自身的庞大市场实现了快速发展,但是高端产品较少,改性材料的高端领域仍是以进口为主。
近年来,受我国经济转型、全球贸易战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制造产业逐步开始转型升级,对供应链的建设更为重视,强调自主可控,高端改性材料作为重要的新型材料,其实现进口替代的需求愈发迫切。国内规模以上的本土企业通过加大研发投入,积极开发功能化、高性能化的改性塑料产品,并与国内的先进制造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互动关系,逐步进入高端改性材料市场。因此,我国经济的转型升级推动了材料领域的进口替代,为本土具有自主研发、自主创新能力的改性材料企业创造了良好的发展契机。
2014 年以来,国际市场上原油价格持续走低,期间有所起伏,但受新能源、贸易战、主要产油国扩大产能等因素的影响,总体一直处于低位运行的状态。受原油价格持续低位运行的影响,作为改性塑料主要原材料的 PP 等合成树脂产品价格也处于较低水平,由于上游原材料的成本下降传导至终端的制造产业需要一定的时间,成本端的价格下降为改性塑料产业创造了更大的利润空间。另一方面,改性塑料下游应用的制造领域广泛,包括家电、汽车、电子通讯、医疗器具、轨道交通、精密仪器、家居建材、机械工程、航天航空等领域,改性塑料产品自身存在较为稳健的增长需求,保持了较高的景气程度。未来,随着天然气、电力、生物燃料等各类新能源技术的发展,汽油等成品油在能源领域中的重要性将有所下降,原油价格的低位运行将有利于改性塑料行业的发展。
材料产业属于与基础研究与产业实践联系较为紧密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因此,新型材料、配方和生产工艺的研究和开发所需的专业人才,既需要在高校、研究机构多年的深造,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又需要具备一定的产业实践经验,具备将理论储备转化为实践成果的能力,因此该等专业人才存在起点高、培养周期较长的问题。同时,我国的改性材料产业起步较晚,技术积累较为薄弱,该等专业人才的培养体系也尚不够完善,导致此类专业性强、技术积淀深、技术创新能力突出的研发人才较为匮乏,难以匹配我国改性材料产业的快速发展趋势,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产业的发展。
随着 3D 打印、物联网、5G 通信、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改性塑料下游领域的应用场景不断丰富,适用范围不断扩大,这给改性塑料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对改性材料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方面是原有产品的技术标准不断提高,新的改性方向和功能化产品也在不断问世,整体呈现为下游市场对改性材料的高性能化和功能化要求不断提升。另一方面,下游制造产业的快速发展,也需要改性材料厂商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服务,包括配方研发、稳定供应及支持服务,甚至在客户的产品开发阶段即介入,从基础材料角度协助客户完成产品研发,缩短新产品从开发到全面投产的周期。这就对改性塑料厂商的研发、供应和服务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改性塑料企业必须紧跟科技前沿,与客户和市场保持紧密的联系,持续创新以满足下游市场的需求。
随着 5G 通信、物联网、人工智能、3D打印等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家居、新能源汽车等的兴起,市场对材料性能要求不断提升,改性塑料行业创新发展力度将会持续增加。目前我国的高端改性塑料对外依存度仍然比较高,高端改性塑料国产化势在必行,具有低密度、高刚性、高韧性、高耐温、低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塑料产品的应用会越来越广。随着新能源汽车、智能家居等全新的市场需求也会催生更多的高品质改性塑料需求,差异化的高端改性塑料将迎来发展的春天。
随着应用需求的推动,改性塑料产业也在积极研发新的改性技术和材料配方,推动了改性技术的快速发展,除了传统的增强、阻燃等技术的持续发展,复合改性技术、特殊功能化、合金协同应用技术也将增加,改性塑料产业呈现改性技术多元化、通用塑料工程化、工程塑料高性能化等趋势。
通用塑料工程化即通用塑料通过改性逐渐具有部分工程塑料的特点,使之能取代部分工程塑料,从而将逐步抢占部分传统工程塑料的应用市场。
工程塑料高性能化是通过改性技术的提升,改性工程塑料能达到甚至超过金属的部分性能,近年来,伴随着我国信息通讯、新能源汽车行业蓬勃发展,高性能改性工程塑料需求大幅上升,能适应苛刻工作环境的具有超高强度、超高耐热性等性能的高性能改性工程塑料将得到良好的应用。
除此以外,受社会环保意识的提升和国家政策的引导,市场对环境友好、低碳节能、可回收可降解的改性塑料需求也在不断提升,高性能环保改性塑料的市场需求在不断提升,特别是低气味、低 VOC、免喷涂等技术要求可能会覆盖整个产业链的上下游。
目前我国改性塑料生产企业数量众多,产业竞争激烈,与国际大型企业相比,我国改性塑料产业的整体技术能力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十三五‖期间,受中美贸易战、新冠肺炎疫情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的制造产业对供应链的建设愈发重视,要求供应链稳定、可靠,强调自主可控,这也为我国的改性塑料产业创造了新的机遇,随着市场机遇和国家产业的支持,我国改性塑料产业将再上新台阶,出现一批可以和国际大型企业匹敌的优秀企业。同时,技术同质化、缺乏自主研发能力、产品品质低劣的企业也将面临被市场逐步淘汰的局面,产业集中度逐步提高将成为整体趋势。
改性塑料作为非标准化的定制产品,属于技术理论和生产实践联系特别紧密的领域,其核心技术及进入壁垒主要为产品配方和生产工艺。产品配方的门槛主要在于,生产改性塑料所需的合成树脂、填料及功能助剂种类繁多,组合搭配选择多,不同型号的原料、配比对改性材料的性能指标都有着直接的影响,具体选型及配比需要经过多次实验探索和长期实践,通过不断进行试错和改良从而确定下来;而生产工艺需用结合具体产品配方,通过对设备的改进、调整,对生产过程的各项参数进行不断的调整和优化,达到性能、成本和效率的最优组合,这同样需要长期的探索和实践。该等产品配方及生产工艺是各个厂商的核心技术,一般不对外公开,难以通过公开市场取得,构成行业新进入者的技术壁垒。
因此,优秀的改性塑料企业必须具备长期的产业化实践经验,并通过持续的投入建立完善的研发体系和研发团队,在产品研发和研发成果的转化上做到成系统、可延续,才能够根据下游客户的具体需求和质量标准开发出相应的产品配方及生产工艺,在配方设计、产品供给和下游工艺参数配置等方面为客户提供全方位服务,实现快速响应,并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
此外,近年来,随着下游制造产业的技术升级和产品迭代速度加快,部分行业领先企业对改性材料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改性材料的生产企业需通过一系列的车间、产品检测及认证,方能进入其供应商体系,该等认证程序较为繁琐,时间较长,技术要求较高,也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改性塑料领域的技术门槛。